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坚定自信、鼓舞人心、提振精神、充满憧憬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大会的主题明确提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要求“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强调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报告最后要求全党同志“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有自觉才能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立,只有自立才能自强,才能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坚定道路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在新时代中国道路战略抉择上的守正创新,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党员干部应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是当前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完成每一项使命,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到那时,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个个都可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要时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伟大征程上,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中国人民以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有力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坚定理论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传承和发展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倶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它具有延续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推动国家走向人民至上、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其讲话论理特色鲜明:明事理,讲道理,有条理,富哲理,通情理,重伦理,善治理,求真理,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道义制高点上,充满理性光辉,入情入理,让人心悦诚服,用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引领大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定制度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这一套制度的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行独有的协商民主制度,包括决策领域的民主集中制;在组织人事制度方面,中国通过有效机制选拔人才,实现选贤任能等等。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成为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的重要制度保证。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这些协商民主渠道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更具包容性和整合力的民主制度。以五年规划的制定为例,它需要成百上千次各个层面的磋商和咨询。正因为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宏观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总体上高于许多西方国家的决策。
在制度安排上,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又要大胆改革和完善与体制机制相关的具体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彰显制度优越性,创造更多奇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播
以文化人,自强不息。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有赖于道德和价值的统领。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核心要义梳理清楚,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专题阐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揭示,文化润泽心灵、滋养精神、引领风尚,一个政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先进政治文化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用思想文化的力量治国理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谋求人类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是大国自信的集中体现。当前,党员干部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并提升中国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塑造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就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贡献。有了四个自信,我们就能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